扎稳治理篱笆,打击科技“黄牛”
2025-07-04 15:48  来源:人民网-观点频道    
1

近日,有媒体曝光了黄牛抢票产业链条。如今,很多黄牛都已经不采取人海战术,而是自动化抢票。有手机应用能模拟真人操作,疯狂点击购买按钮,比人手快,还能不间断抢票。此外,科技黄牛还有“速通插件”,通过黑客技术,绕过中间步骤、提前进入支付页面,甚至能抓取后台数据库信息,突破平台验证机制,瞬间完成下单。

近年来,不少消费场景已推行实名制购票、限次限购、强化核验等办法,“黄牛”活动的空间,被大大压缩。然而,诸如演唱会、热门旅游景区、看病就医等领域,仍是“黄牛”异常活跃的地方。这是因为,这些领域与民生、文体和消费需求直接挂钩,资源相对有限但囤票卖票的利润却很可观。不少“黄牛”铤而走险、疯狂牟利。就在前不久,南京市公安局就摧毁了3个“黑客黄牛”团伙,揭开了“黄牛”与“黑客”联手抢号的黑色产业链。今年以来,多地相关部门也展开了对“黄牛”的执法打击,并取得良好成果。

打击治理风声日紧,“黄牛”为何还敢蠢蠢欲动、作乱伸手?究其因,“黄牛”及其依赖的工具升级了,进化为了更易隐身的科技“黄牛”。一方面,“黄牛”抢票抢号的科技手段更加丰富且隐蔽。如新闻报道,不少自动化手段被用上,且还能通过“速通插件”和黑客技术,突破平台验证机制下单,抢票页面背后通常上演毫秒级“攻防战”。另一方面,“黄牛”依赖的黑色产业链也在与监管捉迷藏,升级反打击经验。“黄牛”本身只是链条上的一环,除此外,还有诸如技术、抢手团队、设备供应商等“数字化团伙”。打掉一个“黄牛”,其他“黄牛”很可能又会冒出来。

屡屡催生“秒光”“秒没”、层层加价的科技“黄牛”,其存在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,更破坏市场公平、透明秩序,严重影响消费质量和体验。尤其是,对于患者看病就医而言,科技“黄牛”抢囤专家号,无异于以“黑”技术手段直接威胁公众利益。今年1月,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》中明确提出,要依法查处、严厉打击恶意抢票囤票、“黄牛”倒票等行为。可见,无论“黄牛”有多少科技傍身,对其的打击治理,决心和力度只会更大。

打击治理科技“黄牛”,尤为考验治理智慧和耐心。一方面,相关部门需守土有责,及时追踪科技“黄牛”表现出的新特征、新变化,有针对性地升级打击治理的思路与手段。另一方面,票务平台、景区和医院等单位机构,不妨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,完善票务工作的验证机制,尽可能压缩科技“黄牛”乱伸手的空间。此外,互联网不会没有蛛丝马迹。针对科技“黄牛”暴露的线索,相关部门、平台和企业,不妨建立起日常协作机制,运用智能大数据等技术,对发现的疑点及时沟通,在严厉打击治理之时,更侧重从“挖线索”转化为更深脉络的“打团伙”“断链条”。

暑期消费热浪来袭。一个公平、健康的市场环境,不容科技“黄牛”肆意作祟。技术升级、严格监管、完善机制,不断压缩科技“黄牛”生存的空间,还市场一片清朗有序。(林 风

标签:
责编:孔婧